是說,不知曾幾何時,本來是高端主機板才會對音效電路用隔離線,隔開與其他電路的干擾,以及使用Nichicon等日系電容,用隔離與濾波來強化音質;如今這個作法下放到入門級的主機板上,雖然用料的規模跟等級還是有差(不論跟高階主機板或是獨立音效卡相比),至少有總比沒有好啦.....
※嗯,沒穿儀裝哪來的飛機?
首先講講隔離線好了,其實從各廠的產品中,不難看出音效電路永遠都被放在主機板的邊邊角角。
這是為什麼呢?
因為DRAM跟PCIe的相關電路是高頻率信號,為了做最快的傳輸與最少的延遲,一定是被放在CPU附近。也就是說,越講究速度的電路,位置越靠近CPU。(這也就是為什麼傳統的PCI介面跟老舊的擴充槽都被發配邊疆)
※自家人打自家人.........(I5你跩什麼啊
一堆重要的電路都往CPU靠攏,形成中央集權,像音效這種比較.....沒啥重要的就只能在角落玩沙啦
但不管音效電路放哪裡,都擺脫不了一個既有事實:主機板上一大堆高頻傳輸信號
@_@
這也就是蠻多發燒友對內建音效的不滿之處。螃蟹音效晶片論規格是比AC97那個年代好(例如支援更高的輸出頻率與取樣,還有多聲道輸出),但是電路用料節省與不可避免的高頻信號干擾,兩大重點仍然成為致命傷。
所以幾年前開始就有廠商開始做改良,像是改用日系電容(當然還是少少那幾顆啦)、隔離線、較高端的音效晶片.....
可是少少的電容能做的濾波效果有限,廠牌成日系並不是絕對保證,電路設計功力才見真章(類似的道理不妨看一下那些DAC,相較於阿都仔的簡潔電路設計又能有不錯的音色,日廠機子往往灑一大票用料才堆出音色來)
※這戰鬥力根本不能比
至於隔離線嘛........這東西有點玄。
因為電子信號干擾是不需要導體直接碰觸的,刻意弄一條線然後加幾顆LED發光,賣外觀遠大於實質作用。要做的話就做金屬遮罩,像神獸卡那般。隔離線作法好比挖壕溝、做護城河想擋下直升機一樣不切實際。
採用高檔的音效晶片.....嗯,聽起來頗像一回事,撇開音色不談的話,光帳面數據就比那些沒多少錢的入門級好。只是,數位轉類比之後,就要面對殘酷的電子信號干擾,從上述兩者的情況加總來看,還是免不了被荼毒......
昨晚下班我很無聊,聽了原聲帶後,想說試看看主機板的音效有沒有什麼長進,所以先挑了幾首用音效卡(Xonar DX)聽過後,再把耳機(HD598)接到主機音效(ALC887晶片+日系電容+隔離線)輸出孔內聆聽。
(茶
老實講,底噪問題獲得不少改善,不會有什麼嗡嗡或是吱吱這種奇怪的東西加進去。但因為缺少訊號放大,單純是解碼後輸出,推力的不足使得音量必須往上提昇才能獲得先前的音感。
講簡單一點,就是聲音有乾淨到,但是缺了點靈魂。弦樂器的高音拉不上去,打擊樂器的低頻力道不足不夠Q彈,聲音有些扁平。獨奏的時候可以感受到與音效卡的落差,而合奏又呈現另一種局面......
DX給的是大家有如古代軍隊排好陣形衝鋒,氣勢跟均衡度相當不錯;內建音效則猶如火災發生,大家爭先恐後往出口逃生那樣衝,擠沙丁魚般全部搞在一起,仔細聽的話其實音色不耐聽。
※潛水艇血汗工廠......
如果要用牛肉麵來比喻的話,Xonar DX是沒有高級牛肉這種好料,可起碼有幾塊牛肉,而且還弄了點小白菜跟蔥花做陪襯,麵條咬勁兒跟湯頭還可以,C/P值是有的;而主機板內建音效,就像是只用幾塊小小的脫水牛肉塊,以及麵有點糊爛的牛肉泡麵......真的沒辦法跟前面的比
(以前的內建音效更慘,連脫水肉塊都沒有.....調味粉+油包+麵+開水,這樣就完成了
不過講句實在話,如果給內建音效加個OP來改善音色呈現的話,就如同泡麵加雞蛋一樣的加成效果,內建音效未必真的一無可取,就看廠商要不要做罷了。只是加了OP,就得要將干擾降低,不然OP放大訊號後,連雜訊都變大了,這可變成反效果。
我個人是在考慮要不要明年來攻一台USB DAC啦。畢竟我這張音效卡雖然吃SATA電源,但源頭仍然是Power提供的,往下分留給電腦零組件使用,電的純淨度自然不比那些獨立運作的DAC。
以價位來算的話,華碩的U7跟DX是相仿的,而且規格上差不多。(耐人尋味啊,一個是外接,一個是內接
要往上升級,又不想選內接音效卡.......華碩的產品線就真的沒什麼可挑的。我個人倒想試試電光火石或是天龍的DAC看看.....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